胃鏡檢查,發現有胃息肉! 要不要緊? 需要切除嗎?

很多民眾檢查胃鏡後,意外被告知有胃息肉。難免擔心,心中疑問…什麼是胃息肉?怎麼發生的? 要不要緊?會變癌症嗎?需要切除嗎?能預防嗎?…

胃息肉S

 

<案例一>

楊小姐,30歲,因胃痛與胃酸倒流接受胃鏡檢查,診斷逆流性食道炎,同時意外發現胃體部有4顆約0.3公分的胃息肉,予以切片移除後,病理證實為胃底腺息肉 (圖A),目前於門診接受藥物治療逆流性食道炎,病況穩定。

 

<案例二>

陳小姐,50歲,因胃脹氣與灼熱接受胃鏡檢查,診斷胃潰瘍,同時意外發現胃體部有1顆約2公分的胃息肉,經息肉切除術移除後,病理證實為增生性息肉(圖B),同時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予以除菌治療後,目前於門診接受藥物治療胃潰瘍,病況穩定。

 

<案例三>

周先生,87歲,因胃痛接受胃鏡檢查,診斷胃潰瘍,同時意外發現胃竇部有一顆約1公分的胃息肉,經息肉切除術移除後,病理證實為腺瘤性息肉合併局部高度分化異常(接近早期胃癌) (圖C),術後追蹤胃鏡無復發情形,病況穩定。

 

  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有許多胃息肉意外被發現大部分的胃息肉是良性的,但少部分的胃息肉有可能演變成胃癌

 

  胃息肉患者通常沒有任何症狀,但少數患者(特別是息肉較大者)可能出現消化道出血、貧血、阻塞、或腹痛等症狀。

 

  廣義的胃息肉包含上皮性息肉非上皮性息肉,一般內視鏡醫師所描述的胃息肉大都是指上皮性息肉。上皮性息肉顧名思義就是從上皮層長出來的息肉,最常見的上皮性息肉分別為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與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以下針對這三種常見的胃息肉進一步說明:

 

一、胃底腺息肉:大多為偶發型,息肉的特性為無柄、小於1公分、黏膜表面平滑、好發於胃體部與胃底部,這一類的息肉是良性的,不須特別處理;極少數的胃底腺息肉與家族性腺瘤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有關,此類患者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必須安排大腸鏡進一步證實並考慮預防性大腸切除手術。

 

二、增生性息肉:與慢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部分切除手術後引發的慢性發炎有關,息肉的特性為無柄或有柄、小於2公分、黏膜表面容易有糜爛或潰瘍、好發於胃竇部,這一類的息肉雖然本身癌化的風險低,但可能與胃癌並存,須仔細檢查周遭黏膜並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有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根除後,有高達八成的息肉會自行消去

 

三、腺瘤性息肉:本身是胃癌的前驅病灶,常發生於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內,息肉的特性為無柄、小於2公分、黏膜表面常見分葉狀、好發於胃竇部,息肉本身癌化的風險高,且容易與胃癌並存,須仔細檢查周遭黏膜並檢測幽門螺旋桿菌

 

  處理胃息肉的要點如下:1.針對息肉觀察與切片,了解組織型態,做為後續處置的依據 2.針對周遭黏膜觀察與切片,特別是增生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以評估胃炎等級、是否有分化異常、與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做為後續胃鏡追蹤與除菌的參考。

 

  當有以下情況時,須考慮息肉切除術:所有的腺瘤性息肉大於1公分的息肉、產生合併症的息肉;接受息肉切除術後6-12個月內建議追蹤胃鏡,以評估息肉是否完整切除、是否復發、與除菌是否成功。竭誠歡迎有需求的民眾朋友至九大消化系專科聯盟各分院諮詢,並評估是否須進一步接受胃鏡檢查!

 

九大聯合診所  張旭男醫師 提供

 

九大消化系專科聯盟  胃腸肝膽疾病的專家

楠梓總院 九大聯合診所 建楠路215號 (07)3531510

鳳山分院 九大五甲診所 五甲二路348號 (07)7276789

左營分院 九大自由診所 自由三路410號 (07)3591963

 

三民分院 九大九如診所 九如二路331號 (07)3210999

 

(點選診所連結各分院門診與醫師簡介)

 

www.ninebig.com